Friday 15 August 2008

奥运梦?

新加坡女子乒乓团队今天(15/8)成功打入大决赛,确定会为我国添一枚奥运奖牌,打破我国48年来的奥运奖牌荒。

正当举国上下欢腾、媒体大肆报道、体育机构表示要派发奖金的当儿,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始终认为:这份荣耀不是真正属于新加坡的。我国在体育方面的成就,是用钱买回来的。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我排斥新移民、不接受外来人才。可是我不是针对他们,他们毕竟是有实力的体育选手,有优异的成绩、能赢得比赛和奖牌,这是理所当然的。只不过,在成为新加坡公民前,他们的确是出生于他国,由他国哺育、栽培成材的。而我国的体育机构只是坐享其成,出钱(或以公民、学额等形式)请他们来代表我国参赛。

新加坡就是这样。就像是花钱买东西一样,只要是钱能解决的问题,连奥运奖牌这种等上100年也未必能得到的东西,同样也可以买回来。与其相信“百年树人”那种细水长流、默默耕耘的栽培本土体育健儿的方法,倒不如花钱买颗外国仙丹,马上见效、开花结果。

当大家都只着眼于已是新加坡公民的中国人为我国摘取奖牌的同时,难道没有人注意到:一些本土健儿也在奥运会上,虽然也很努力,但表现仍比其他国家的选手差了一大截吗?亲眼目睹一场游泳预赛,本土泳手Nicolette Teo最后一个抵达终点,而且还比最后第二名差了一大截。而大家却只为陶李成为所谓“世界排名第5”的新加坡泳手沾沾自喜。另外,帆船队虽然曾在一些海外帆船赛事夺冠,出发前也信心满满、扬言会取得佳绩,却在奥运会中阴沟里翻船,最佳的成绩顶多只是第19位左右。

不可否认,参加奥运会能激励运动员进步,刷新他们的个人甚至全国记录,更让他们有机会和世界级的优秀健儿较量。不过,在看了本土健儿的表现后,我却深信:这才是新加坡目前真正的水平。

我们以为我们已经办到了,已经达到可栽培出奥运选手的水平。但我们买回来的只是一个假象。

遥想当年陈浩亮伯伯为我们举起了第一面奥运银牌,那才是真正属于新加坡的。虽然我那时还没出世,不过我可是打从心底为这项成就而骄傲,因为这个奖牌得之不易。当时的新加坡还未独立,没有多余的钱可投资在发展体育事业,也无法招揽海外人才,更不用说拿出百万元奖金来奖励运动员夺金。陈伯伯当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心想为国争光、为自己争取佳绩。凭着这份信念,凭着实力和努力奋斗,他为我国创造了奇迹。这才是新加坡唯一让人骄傲的奥运银牌。

所以,如果别人问起,我会说:新加坡由始至终只赢得了一枚奥运奖牌--陈浩亮伯伯的那面银牌。

得知马来西亚羽球选手李宗伟赢得奥运银牌的消息。我虽不是马国人,却也为他们高兴,因为那是由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为马来西亚赢回来的荣耀。反观新加坡,竟然是靠外来人才的协助下赢得奖牌。如此鲜明的对比,只会让新加坡成为笑柄。邻国都可以栽培出本土奥运奖牌选手,为什么我们就不能?

在开幕礼上,看到一些不知名的国家,派出的奥运选手屈指可数,但从这些选手身上穿的民族服装、脸上的笑容,以及执旗手的表情,就可以感受到:纵使很清楚自己为国家赢得奖牌的希望不大,却还是会为有机会代表国家参赛而感到光荣。反观我国代表,居然有近半数不是在我国出生,连执旗手李佳薇也不是本土选手,更何况她曾是东道主中国的选手,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我宁愿新加坡团队是属于前者。

纵使这一生未必能见到,我宁可用100年的时间来期待下一个奥运奖牌,也不愿新加坡以这种速成法来缩短等候时间。让果树慢慢成长、成熟,然后时机到了,就可摘取果实享用。这种滋味远比花钱购买从外国进口、贴上新加坡标签的果子来充饥更加美味吧?

我还没有勇气立刻就将这篇blog登出来,也许再过一阵子吧?因为不想扫大家的兴,因为不想被骂得狗血淋头,因为不想被人说我不爱国。就让我先默默哀悼本地体坛之死吧……

                                       * * * * * * * * * * *

(后记:奥运会8月结束,残疾奥林匹克运动会9月举行。今晚(15/9)看新闻时获知:我国残疾游泳选手叶品秀,赢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面残奥会金牌,也打破了几项世界记录。较早前,马术选手陈雁仪也赢得了两面铜牌。

心想:这些残疾运动员都是地地道道的新加坡人,她们都是在本地受训练,成为今日杰出的运动员。虽然不是“健儿”,但至少能证明新加坡还是有体育人才存在的呀!如果连残疾运动员都能栽培成残奥奖牌得主,为什么体育机构就不能好好地用心栽培本地选手,而非得砸钱去买海外人才呢?

当然,体育机构是绝对不可能到海外“招揽”残疾运动人才的,因而造就了本土残疾金牌得主的诞生。这枚金牌就像是狠狠刮了本地体育机构一巴掌,并把之前乒乓女团的那枚银牌光环给比了下去。巧合的是,乒乓女团确定为我国添一枚奥运奖牌的时候,刚好是一个月前〔见上〕。哈!看来这枚金牌才是真正值得新加坡人骄傲的荣耀。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