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5 August 2008

奥运梦?

新加坡女子乒乓团队今天(15/8)成功打入大决赛,确定会为我国添一枚奥运奖牌,打破我国48年来的奥运奖牌荒。

正当举国上下欢腾、媒体大肆报道、体育机构表示要派发奖金的当儿,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始终认为:这份荣耀不是真正属于新加坡的。我国在体育方面的成就,是用钱买回来的。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我排斥新移民、不接受外来人才。可是我不是针对他们,他们毕竟是有实力的体育选手,有优异的成绩、能赢得比赛和奖牌,这是理所当然的。只不过,在成为新加坡公民前,他们的确是出生于他国,由他国哺育、栽培成材的。而我国的体育机构只是坐享其成,出钱(或以公民、学额等形式)请他们来代表我国参赛。

新加坡就是这样。就像是花钱买东西一样,只要是钱能解决的问题,连奥运奖牌这种等上100年也未必能得到的东西,同样也可以买回来。与其相信“百年树人”那种细水长流、默默耕耘的栽培本土体育健儿的方法,倒不如花钱买颗外国仙丹,马上见效、开花结果。

当大家都只着眼于已是新加坡公民的中国人为我国摘取奖牌的同时,难道没有人注意到:一些本土健儿也在奥运会上,虽然也很努力,但表现仍比其他国家的选手差了一大截吗?亲眼目睹一场游泳预赛,本土泳手Nicolette Teo最后一个抵达终点,而且还比最后第二名差了一大截。而大家却只为陶李成为所谓“世界排名第5”的新加坡泳手沾沾自喜。另外,帆船队虽然曾在一些海外帆船赛事夺冠,出发前也信心满满、扬言会取得佳绩,却在奥运会中阴沟里翻船,最佳的成绩顶多只是第19位左右。

不可否认,参加奥运会能激励运动员进步,刷新他们的个人甚至全国记录,更让他们有机会和世界级的优秀健儿较量。不过,在看了本土健儿的表现后,我却深信:这才是新加坡目前真正的水平。

我们以为我们已经办到了,已经达到可栽培出奥运选手的水平。但我们买回来的只是一个假象。

遥想当年陈浩亮伯伯为我们举起了第一面奥运银牌,那才是真正属于新加坡的。虽然我那时还没出世,不过我可是打从心底为这项成就而骄傲,因为这个奖牌得之不易。当时的新加坡还未独立,没有多余的钱可投资在发展体育事业,也无法招揽海外人才,更不用说拿出百万元奖金来奖励运动员夺金。陈伯伯当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心想为国争光、为自己争取佳绩。凭着这份信念,凭着实力和努力奋斗,他为我国创造了奇迹。这才是新加坡唯一让人骄傲的奥运银牌。

所以,如果别人问起,我会说:新加坡由始至终只赢得了一枚奥运奖牌--陈浩亮伯伯的那面银牌。

得知马来西亚羽球选手李宗伟赢得奥运银牌的消息。我虽不是马国人,却也为他们高兴,因为那是由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为马来西亚赢回来的荣耀。反观新加坡,竟然是靠外来人才的协助下赢得奖牌。如此鲜明的对比,只会让新加坡成为笑柄。邻国都可以栽培出本土奥运奖牌选手,为什么我们就不能?

在开幕礼上,看到一些不知名的国家,派出的奥运选手屈指可数,但从这些选手身上穿的民族服装、脸上的笑容,以及执旗手的表情,就可以感受到:纵使很清楚自己为国家赢得奖牌的希望不大,却还是会为有机会代表国家参赛而感到光荣。反观我国代表,居然有近半数不是在我国出生,连执旗手李佳薇也不是本土选手,更何况她曾是东道主中国的选手,这何尝不是一种讽刺?我宁愿新加坡团队是属于前者。

纵使这一生未必能见到,我宁可用100年的时间来期待下一个奥运奖牌,也不愿新加坡以这种速成法来缩短等候时间。让果树慢慢成长、成熟,然后时机到了,就可摘取果实享用。这种滋味远比花钱购买从外国进口、贴上新加坡标签的果子来充饥更加美味吧?

我还没有勇气立刻就将这篇blog登出来,也许再过一阵子吧?因为不想扫大家的兴,因为不想被骂得狗血淋头,因为不想被人说我不爱国。就让我先默默哀悼本地体坛之死吧……

                                       * * * * * * * * * * *

(后记:奥运会8月结束,残疾奥林匹克运动会9月举行。今晚(15/9)看新闻时获知:我国残疾游泳选手叶品秀,赢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面残奥会金牌,也打破了几项世界记录。较早前,马术选手陈雁仪也赢得了两面铜牌。

心想:这些残疾运动员都是地地道道的新加坡人,她们都是在本地受训练,成为今日杰出的运动员。虽然不是“健儿”,但至少能证明新加坡还是有体育人才存在的呀!如果连残疾运动员都能栽培成残奥奖牌得主,为什么体育机构就不能好好地用心栽培本地选手,而非得砸钱去买海外人才呢?

当然,体育机构是绝对不可能到海外“招揽”残疾运动人才的,因而造就了本土残疾金牌得主的诞生。这枚金牌就像是狠狠刮了本地体育机构一巴掌,并把之前乒乓女团的那枚银牌光环给比了下去。巧合的是,乒乓女团确定为我国添一枚奥运奖牌的时候,刚好是一个月前〔见上〕。哈!看来这枚金牌才是真正值得新加坡人骄傲的荣耀。对吗? 

14 comments:

  1. 也许不是政府 / 体育机构不能栽培出优秀的本土运动健将,而是新加坡的环境 / 新加坡人的思想使然。中国的运动健将多半来自贫困的家庭,他们自小进入体校接受非常训练。他们的那一份能耐,非常人所能及。新加坡是个富强的国家,人民生活条件优越。在这种舒适的生活环境下,试问有哪个新加坡小孩愿意选择体育这一条漫长艰辛的道路?又有哪个新加坡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小孩每天接受一连串辛苦难熬的训练?


    ReplyDelete
  2. 其实在我心里一直有个纳闷,有点离题,但我也不知该向谁问,现在有机会就现在问了。今年是新加坡建国 43 年(“建国 43 年”是新加坡国庆日时听到的官方用语),但奥运期间大家口口声声说上一枚奥运银牌是 48 年前得到的。所以这枚奖牌算是新加坡未建国前所得,但在那个时候,新加坡也算是一个国家吗?

    ReplyDelete
  3. 虽然当时新加坡是英属殖民地,但可以地区的形式参加奥运会。所获奖牌也应该归新加坡所有。

    ReplyDelete
  4. 比新加坡还要富强,比新加坡人民还要生活条件优越的其他欧美国家,同样可以栽培出世界级的运动员,好比英国、德国,或是我们亚洲的日本、韩国。是体育环境使然吧。新加坡教育精英制度,新加坡家长的怕输心态,有哪个家长愿意“冒险”自己的小孩放下书本,把时间花在训练上?

    在这件事上,我看到的其实是新加坡政府另一怕输心态,新加坡人不热衷体育项目,政府却又不甘这个在经济上已有成就的国家在国际体育赛事荣誉榜上名落孙山,所以才会走的捷径。在怕输心态下,是没有百年树人这回事的。

    ReplyDelete
  5. 欧美国家的人民对体育的态度 / 思想 / 精神和新加坡人不一样。

    ReplyDelete
  6. 谢谢大家的热烈讨论。尽管两位是新加坡的“外来人才”(;p),但也能从宏观+客观的角度来看新加坡的体育问题,让我这个本土人赞叹不已。

    其实,小猴子和菇爷提到家长不让子女选择体育的心态/思想问题,很久以前就有人讨论过这个课题。许多家长是担心子女的终身生计问题,因为体育生涯短暂,又未必拿得到奖金(也不像现在,随随便便就抛出百万奖励),所以宁愿子女以学业为主、体育为副,至少在退出体坛后,子女还可以靠文凭找其他工作过下半辈子。因此,新加坡没有全职运动员。和那些全时间投入训练的外国运动员(不论是发展中国家或富国)相比,新加坡运动员当然就差了一截。

    不过,近年来这个心态/思想已渐渐改变。新加坡成立体育学校(虽然学生还是得考获学术文凭),而且和以往相比,本地有越来越多年轻的体育选手,显示本地家长渐渐能够接受女子参与体育事业。

    尽管如此,新加坡的运动员目前还是得兼顾学业/事业,有些已经踏入职场的运动员,甚至还得请假/辞职,才能投入训练、参加比赛。这显示了我国体育机构无法很好地照顾体育人才的生活,让他们能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尽情发挥。与其拿钱买人,为什么就不把钱给这些运动员,从这方面来解决问题呢?

    ReplyDelete
  7. 坦白说,我的立场同小猴子不谋而合。

    即使近年来,政府和国人在心态上渐渐改变,可是如果真要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把他们送到体育学校,试问有那位家长真得有这个勇气?

    起码我就不会。即使孩子从小展现过人的体育细胞,我还是宁愿他考一张文凭,因为运动员的生命太没保障、也太短暂了。你们会吗?

    政府可以确保体育选手在比赛生涯结束后改当教练,也可以砸钱栽培全职的本地人才,可是最终是否愿意成为全职运动员取决于国人自己。我认为要改变国人这种心态,至少需要10年吧?!

    要追求梦想需要勇气,不能要求有关当局确保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后,才愿意去追求梦想。我是那么认为的。(当然这也同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 but anyway...)

    以中国的乒乓健儿为例,其实他们的体育生涯是非常短暂的。这届奥运冠军往往在下届就被同袍取代,再下一届奥运,他们就消失了。中国政府会照顾这些曾经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吗?我觉得不太可能。(correct me if I am wrong?)因为他们又太多人才了。可是,这些运动员还是勇于追求梦想。

    新加坡人是不是太习惯被政府保护和呵护了呢?

    ReplyDelete
  8. 我认为本地培育体育人才的方式不能和中国相提并论。中国作为共产国家,培育运动员的方式就像是训练军人一样,要锻炼人民的意志和纪律,所以孩子得从小进入体育学校,接受严格的训练。我国的体育人才则是以自愿/兴趣为主。当孩子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会主动参与CCA、比赛等,如果觉得有这方面的天分,他可以考虑往这方面发展,或是经由教练、老师推荐。不过,他们接受的训练绝对不像中国那么严苛辛苦的。

    我觉得出现心态问题的都不是孩子/运动员本身,而是上一辈/家长。就像长辈听到我当freelance就有不明白的表情一样,他们都是以“铁饭碗”的思想来看待子女的未来,希望子女有稳定的生活。但真正追求理想的人(包括运动员)本身是不会产生这种心态的,更不会被它束缚的。

    我不是说要过度依赖政府,但试问政府在培育本地体育健儿这方面的职责是否真的做得足够?如果连残奥会的奖金都是由赞助商出钱奖励,而不是体育机构给的,那政府到底给了运动员什么?就因为体育机构给予本地体育人才的支持不足够,他们才无法将全付精神放在争取佳绩上。或许政府该立法给予他们在出国参赛时,享有有薪假期,而且不会被雇主解雇?或颁发体育人士特别奖励花红?个人体育训练提升奖励?这点认同难道政府做不到?宁愿把钱全花到国外买人才吗?

    至少中国政府在征召这些孩子进体育学院时,他们的吃、住、读书、医药,都是由政府提供的,因此吸引不少贫穷父母把孩子送进体育学院。而父母也很支持鼓励送孩子进入体育学院,有的甚至强迫孩子进入体育学校。唯一的缺点只是中国人口太多,体育人才比比皆是,所以不是每个孩子最终都能为国争光,沦为“二级选手”。我国体育机构就趁机捡便宜,把人家不要的“次等货”(gome,不太好听,但事实如此)买回来。

    新加坡人不是习惯被政府保护、呵护,但政府不是要保障人民的生活吗?该提供的,政府就应该要提供,总不能样样都出自人民自己的口袋吧?至少,当政府用纳税人的钱,要花在该花的地方,而不是花到外国买人才吧?

    ReplyDelete
  9. "我觉得出现心态问题的都不是孩子/运动员本身,而是上一辈/家长。就像长辈听到我当freelance就有不明白的表情一样,他们都是以“铁饭碗”的思想来看待子女的未来,希望子女有稳定的生活。但真正追求理想的人(包括运动员)本身是不会产生这种心态的,更不会被它束缚的。"
    这点我持保留态度,因为即使我这代人(虽然我是80年代的小孩=p)也未必能够如此洒脱地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或许因为习惯安逸的生活、习惯在comfort zone里过平凡的日子。我身旁就有不少人,最终选择为5斗米折腰,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而放弃自己热爱的工作。所以,我很佩服小熊猫的勇气,能够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换成是我,肯定做不来!我想很多这代的人也没有你的勇气吧?
    我认为,选择“铁饭碗”的观念,不会那么容易改变,至少需要几代的时间。不过,目前的情况已经改善不少,我相信,接下来会越来越好的。

    另外,我觉得,比起周边国家,新加坡人算是比较受保护的一群了。(必须澄清:我不是行动党派来的卧底)

    不过,我同意小熊猫的看法。或许,在奖励或给予本地运动员协助方面,政府可以做多一些,或是在给予本地和外地人才援助方面,可以有更大的区分。

    ReplyDelete
  10. 呃……越来越离题了……Anyway,小姐之前在选择新传媒和大众书局之间,不也展示了勇于追逐梦想的一面吗?上一代的思想影响到我们这一代,我身边也有很多“铁饭碗派”朋友。不过,也有一、两个认识的朋友选择了梦想,到外国修读电影,或是当纪录片导演。情况开始有改善,但这的确是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被接受的。

    回到奥运的课题。刚获得60万元奖金的乒乓女团:一个立刻回中国买房子;一个要买车子,并决定考驾照;另一个则表示要回中国过年。真让人怀疑她们的心是否真的有系在新加坡……

    也要澄清:我不是反对党派来的。 :p

    ReplyDelete
  11. 就这一点而言,我想我们该有同理心。试问,如果自己得到生平第一个100万,会不会先照顾父母?回中国过年也是很正常的。这都不能说明他们没有心系新加坡。

    ReplyDelete
  12. 赢了奖金给家人、买喜欢的东西无可厚非。但值得怀疑的是:为什么不是在新加坡而是在中国买房子?为什么以前没想过在新加坡考驾照?为什么不接家人到新加坡过年,反而是“回”中国过年???

    (哇,连HJ也光临熊猫洞,荣幸荣幸也!)

    ReplyDelete
  13. 其实,我无须为运动员找理由,只是想说明以同理心思考问题。我每年都回吉隆坡过年;如果我有钱,我会在吉隆坡买房子,如果父母有需要的话。哈哈,如果我有更多钱,我也会在新加坡置业。然而,这些都不能说明我不心系新加坡。

    我想,由于我们不曾经历那种过程、那种心情,所以我们批评时容易陷入单向思维。

    ~~~~~~~~~~~~~~~~~~~~~~~~

    我最近思考国籍的问题,思考祖籍的问题,所以可能可以分享多一些。

    申请成为某个国家的公民,放弃自己原来国家的公民权,事实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了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情感和归属上,是不可能和原来的国家完全切断的。毕竟,那是一个曾经栽培自己的国家。我知道祖父在世时,仍以自己是中国人自居,尽管他已经得到马来西亚公民很多年。

    人有情感,有根。比照我祖父和这些运动员,他们都是第一代移民,他们的心向着中国多一点,我想,这应该能够被理解。

    当然情况有点不一样。祖父是在家乡生活不了,而离乡背井到马来西亚的。我不会说运动员在中国完全生活不了,他们只是不再能为中国打球。他们热爱打球,所以在新加坡政府的政策下,他们选择来新加坡。我会选择不爽拔苗助长、快熟面式的政策。

    全球村的年代,国籍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一回事,特别是对有能力的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有没有他能发挥的余地。

    ReplyDelete
  14. 要是她们说会在新加坡和中国各买一间房子的话,或许我会更能接受吧?

    HJ说的没错,这个年代已经没有所谓国籍了。这也就牵扯到以前曾讨论过的“逃兵、守将”等课题。我不是将也不是兵,只是一个没能力逃、也没想过要逃的老百姓。说到底,新加坡并没有差到让我放弃当新加坡公民,所以我很难想象放弃公民、投奔他国的人的心态究竟是怎么样的。(嗯……没有同理心吗?)

    或许像HJ、管理员、菇爷等从马国来新加坡工作、成为永久居民的人士,对中国乒乓女团比较有同理心吧。我只能从一个新加坡公民的角度来提出我的疑问。我向来都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如果说了什么冒犯的话,请多多包涵!(小心翼翼地)

    ReplyDelete